圖/Dreamstime你的電冰箱會跟你的牙刷、運動鞋、汽車、你擺在浴室的磅秤對話。它們都有一條專線直通你的智慧型手機,把你是不是吃得對、是不是運動與刷牙,或者是否開車太快的訊息,一五一十告訴你的數位醫生。我不知道它們會談些什麼有關我們的八卦,但我知道越來越多電子裝置,很快就會在彼此之間與製作它們或支援它們的公司共享我們的資訊。我們的家用電器與電子裝置、住宅、辦公室與我們的公共場所,會裝上各式各樣的感應器,透過Wi-Fi、藍牙或行動電話科技彼此相連,人們為這一切取了動聽的名字,叫「物聯網」。它管理你生活,也在監控你這些感應器與同埠相連的小電腦,使用越來越小、越來越便宜的無線晶片,將蒐集到的數據上傳給科技公司管理的中央儲存設施,如果你這星期吃的蔬菜不夠,或你刷牙時往左邊刷得太用力,這些感應器與小電腦的軟體就會提出警告。從你手錶上的心律監測器,到縫在你孩子睡衣裡的呼吸監測器,物聯網將無所不在。它能幫我們管理環境,過更豐盛的生活。但這種機器警覺有很黑暗的一面。保險公司可以在你的車裡裝一個加速計,監測你的駕駛行為,保險業巨頭、義大利的忠利集團(Generali),已經透過一項所謂「開車才付費」的方案這麼做了;小小的三星監測器(Samsung Paddle)可以放在你的枕頭下,記錄你的睡眠週期與重要生命徵象;你的電視機上的攝影機若遭駭,你的行動也會遭人監視。熱門產品Nest家用恆溫器,可能為你帶來驚喜。它利用感應器監測使用者日常動態,在安裝後的最初幾星期,Nest會研究你的行為,了解你最喜歡的室溫。它還會研究你的進出、作習,在這段期間就能開始自行操作了。Nest可以幾乎百分之百自主,不須任何提示也能將室溫調節到最理想的程度。它能讓能源開支節省約10%,而且使你的家更舒適。身為Google體系內一個自主單位的Nest,在設計恆溫器之後,又推出煙霧監測器與監控盜賊或寵物行為的攝影機。它可能還會推出許多新產品,而且都可以透過Nest程式遙控。它創商機,你卻被廣告轟炸蒐集這類數據的能力對經濟有巨大影響。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在一篇題為〈物聯網:實話實說的價值評估〉的報告中說,到2025年,物聯網對經濟造成的衝擊可能高達每年3兆9千億到11兆1千億美元,占全球經濟的11%。物聯網講究的是機器對其他機器交談,它能在工廠監控機器,在海上監控船隻進度,在城市監控交通形態,它的影響所及將遠遠超過我們的家庭,透過生產力進步,創造價值。不妨想一想:你若在家裡裝了Nest的產品,會把多少生活資訊交給Nest?這家公司將對你瞭若指掌,包括其他人無從得知的許多隱私。Nest的攝影機每天24小時監視著你,想想看,如果這些攝影機遭駭,會發生什麼狀況。永不停歇的廣告行銷也是一個問題。物聯網的許多新產品,以及我們的裝置上的功能都將便宜而且有用,能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訂購牛奶、什麼時候該吃藥,在我們貪嘴想多吃一塊起司蛋糕時,提醒我們記得在CVS(編按:美國最大藥品零售商)拿藥。亞馬遜迅速成長的Dash專案,讓汰漬(Tide)洗衣劑使用者只須在廉價的汰漬物聯網裝置上按一個鈕,就能訂購新貨,這個裝置與亞馬遜雲端連線,訂單當然也透過Amazon.com下單。如果我們的電冰箱製造商向我們推薦冰淇淋新口味,洗衣機製造商向我們推薦新成衣品牌,磅秤製造商向我們推薦新飲食方案,我們會開心嗎?這些廠商都將擁有這樣做的必要數據,就像你的智慧電視製造商,知道你愛看哪些節目。此外,我們也無法保證科技公司不會把我們的數據拿給廣告業者,幫廣告業者不斷追著我們,促使我們購物。事實上,一般而言,科技公司正是靠出賣我們的數據賺錢(不過,他們會說先將數據做匿名處理)。誠如他們所說,如果一項服務在網路上免費供應,那麼顧客或許就是他們賣的產品。我可不希望有一天,我浴室裡的磅秤會告訴我的電冰箱,要它不再訂購起司蛋糕。哪怕解密技術再高明,我也不會准許防盜攝影機捕捉我屋內的影像,上傳到網路。但一旦智慧電視機與電冰箱都裝上攝影機以後,想保有隱私會非常困難。數據共享,應由個人決定毫無疑問,物聯網將為我們帶來龐大利益。我們的車告訴我們它們什麼時候會壞,街燈告訴市政府哪些燈泡需要更新,這些都是好事。奇異(GE)可以遙控監測它的噴射引擎與火車機車,以提醒作業人員何時需要保養送修;可以將相關數據輸入企畫軟體,為業者節省鉅額時間與金錢。我不介意用Nest調節我家的溫度,但我真會需要我的冰箱每天盯著我吃了些什麼,還把消息報給我的手機嗎?這可不行,這麼做只會讓我凡事依賴,不能帶給我多少好處,而且還會損及我的隱私。政府規範幾乎不會有正面效果,而且往往只會損及創新。但擴大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(FCC)的裝備授權計畫,或許是明智之舉。根據這項計畫,美國境內使用的無線電頻率裝置,必須在不引起有害干預的情況下有效運作,必須符合某些技術規定。今後,FCC可以將數據加密與其他安全防範措施納入這類規定。有鑒於美國境內物聯網裝置大部分是中國製,這麼做特別重要。我還有另一層更高的想法。如果我們規定,商界必須研發讓顧客自我控制數據的系統(讓顧客知道他們使用的裝置蒐集了什麼數據,在這些數據遭竊時向顧客示警),情況將如何?這一直是隱私權維權人士的大夢,今天我們幾乎已經有了建立這類系統的能力。我在史丹佛法學院的同事與其他許多學者專家,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。CodeX史丹佛法律資訊中心負責人羅蘭.佛格(Roland Vogl)構想了一個系統,能讓使用者管理、分析他們所有的結構性數據,包括物聯網裝置造出的數據。終端使用者可以將他們的裝置與一個「個人儀表板」連線,透過這個儀表板監控他們的數據。他們可以選擇願意共享的數據,以及與哪家公司共享。佛格說,這類科技有些已經實際運用。與其等到壞人擁有我們的數據後再忙著鎖門,不如現在就訂定標準,為我們自己建一個較安全的網路世界。●小檔案_書名:科技選擇作者:費維克.華德瓦、亞歷克斯.沙基佛出版社:經濟新潮社出版日期:2018年11月6日  華德瓦、沙基佛 簡介華德瓦是哈佛大學法學院特聘研究員、杜克大學普拉特工學院研究所所長,教授科技、產業顛覆、公共政策等課題,也是《華盛頓郵報》專欄作家。沙基佛是未來學家與科技顧問,其著作《移民大出走》曾獲《經濟學人》評選為「2012年度最佳商業書」。延伸閱讀: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nbin4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